在古代邂逅一场书展

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  2023-06-13

如今,人们常常能够参加各式各样的书展,有综合性的书展,也有专题性的书展,在书展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,对于读书人而言,实是人生之一大乐事。其实,在古代,人们也有机会与“书展”邂逅。

古人的“书展”叫作“晒书会”或“曝书会”。顾名思义,“晒书”或“曝书”就是将书籍从屋子里搬出来晒一晒,这么做的原因也很好理解,即避免书籍受潮或者被蛀虫损坏。

古人有“敬惜字纸”的传统,写有字的纸不可以随意处理,因此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塔——字库塔,专门用来焚烧写有字的纸,今天西南地区还保存了一些字库塔。对于写有字的纸尚且如此爱护,对于书籍更是爱护有加,平时就有各种保护办法,比如在书架上放置芸香、樟脑等驱虫,再比如晒书。

晒书的起源时间很早,可追溯至《穆天子传》:“天子东游,次于雀梁,蠹书于羽林”,说的是周穆王东游,在羽林这个地方“蠹书”,即晒去书中的蠹虫。

古代曝书的具体时间没有严格规定,但显然必须选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。古人曝书常选择在夏季举行,这时日照充足,除湿杀虫效果最佳。东汉人崔寔在《四民月令》中记载:“七月七日,暴经书及衣裳”,看来在汉代,农历七月七日是一个曝书的好日子。

宋代崇文重教,出现了官府主办的“馆阁曝书会”。北宋有昭文馆、史馆、集贤院三馆和密阁、龙图阁等阁,还有秘书省,掌图书收藏与修史。

馆阁藏书汗牛充栋,非一日可以晒完,往往要晒上几个月。根据典籍记载,北宋秘书省收藏的书画,“岁一暴之,自五月一日始,至八月罢”,要持续三个月的时间。在此期间,会举行群臣聚会观书论文联诗的曝书会,极是风雅。

南宋继续举行馆阁曝书会,据学者研究,北宋馆阁曝书会与曝书活动同时进行,南宋馆阁曝书会则是在曝书活动结束之后举行,更应该说是“藏书展示会”。

《南宋馆阁录》记载:“绍兴十四年(1145)五月七日,秘书郎张阐言:‘本省年例,入夏暴晒书籍,自五月一日为始,至七月一日止。’从之。”这说明南宋是在五月至七月间曝书,持续时间是两个月。曝书会的举办日期,多选在七月七日。

《南宋馆阁录》记载了绍兴二十九年(1159)曝书会的盛况,展品除了御书、图画、名贤墨迹外,还有古器、琴、砚等。此外,像“经史子集库”“续搜访库”等平时不常对外开放的藏书库也能进去一览。

与会人员还有书籍相赠,分别是《太平广记》《春秋左氏传》各一部,《秘阁》《石渠碑》二本,即使应邀而未能与会者,主办方也会为其留下一套。

由于馆阁曝书会级别高、层次高,展品都是内府收藏的珍品,能够参会得见这些珍宝的亦非寻常人,应是馆阁学士、直学士等,这些人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。所以,宋代的馆阁曝书会云集了当时的文化精英,它的意义已远超晒书防蠹,而是一场文化盛宴。

南宋之后的朝代也进行馆阁曝书,但时间并不统一。清代,人们总结曝书经验,认为夏季阳光强烈,书曝晒后,纸张容易碎裂,不耐久藏。而且夏季天气变化无常,一旦暴风雨突袭,来不及收拾晾晒的书籍,就有可能遭受巨大损失。因此,清代官方的曝书活动,一般定在三月、六月、九月,即分三次完成。

随着经验的积累以及对气候认知的进步,人们也意识到,对于什么时候曝书,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比如,清末学者叶德辉在《藏书十约》中说:“不如八九月秋高气清,时正收敛,且有西风应节,藉可杀虫。南北地气不同,是不可不辨也。”也有藏书家认为,曝书固然是去除书虫的好办法,但更好的办法是经常打开书来阅读,倘若对于镜子来说应“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”,对于书籍也是如此,勤读能除蠹。(邱俊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