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守清纯之心
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9-11-05
战国时期的黔娄,是齐国著名的贤士。鲁恭公曾聘其为相,齐威王请其为卿,皆被拒绝。尽管他家徒四壁,但励志苦节,安贫乐道。黔娄死时,孔子的高足曾参前往吊祭,见黔娄之尸“覆以布被,手足不尽敛,覆头则足见,覆足则头见”,衾不蔽体,不禁为之心酸,建议:“衺其被则敛矣。”就是让把被斜过来盖,以盖住黔娄的全身。黔娄夫人闻言答道:“衺之有馀,不如正之不足;且先生以不衺,故至于此。”
“衺之有馀,不如正之不足”,这正是黔娄固守清贫、坚守正道的精神写照。唐代宰相姚崇《冰壶诫》写道:“与其浊富,宁比清贫。”意谓与其不义而富贵,宁可清白而贫苦。唐太宗李世民的《百字箴》中劝诫百官:“取本分之财,戒无名之酒”“若能依朕所言,富贵功名可久”。黔娄视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,“修身清节”“终身不屈”,洁身一世,为世人称颂,被称为“贫士”。东晋诗人陶渊明就曾作《咏贫士》赞叹道:“安贫守贱者,自古有黔娄”,“朝与仁义生,夕死复何求”。
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”坚守清贫,方不易其志。曾国藩有句家训:“养活一团春意思,撑起两根穷骨头。”是说做人要像春天一样朝气蓬勃,保持旺盛的生机;更要有硬骨头,“不为穷变节,不为贱易志”。一个人甘贫守志、贫贱不移,就能“悠然忘却世间事,唯留清香满田园”,不图名、不争利,不贪享受,不为物役,也才会因无欲则刚而堂堂正正,贫贱不移,活出尊严、气节、风骨和人格,也活出精彩和荣光。古往今来万民景仰的“清官”,也大都以清贫为荣、谋私为耻,为官一生,清贫一世。
坚守清贫,方能守住清廉。为官难得是清贫,难耐清贫莫为官。《晏子春秋》有言,“卑而不失义,瘁而不失廉”,意谓谦恭而不失礼义,贫困而不失廉洁。戴远山为他将赴云南任职的一位友人题了一副对联:“诗堪入画方称妙,官到能贫乃是清。”陈廷敬也告诫子孙:“凭寄吾宗诸子姓,清贫耐得始求官。”当官就不要想发财,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。既然选择为官从政这条路,就要做到“甘天下之淡味,安天下之卑位,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”。河南内乡县衙东账房就悬有一副楹联:“廉不言贫,勤不言苦;尊其所闻,行其所知。”甘于清贫,方能干净干事;贪慕奢华,必然走向腐化。有的党员干部走上岔道的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不能甘守清贫,热衷于灯红酒绿、纸醉金迷,痴迷于功名利禄、富贵荣华,钱遮眼睛头发昏,官迷心窍人沉沦,最终在诱惑面前打了败仗。
“贪得者身富而心贫,知足者身贫而心富。”清贫不仅指一种生活状态,更指精神上的坚守。今天,要求甘于清贫、乐于守贫,并非一味让党员干部过苦行僧般的生活。那种把坚守清贫等同于只能贫穷、贫苦、贫寒的观念,无疑是对清贫精神内涵的误解。所谓清贫之“清”,就是清正、清廉、清明、清白;所谓清贫之“贫”,就是要有一颗不为外物所累的清纯之心,克己奉公,遵纪守法,能安享“贫乐”、保持“贫洁”。简言之,清贫就是要“以清养廉、贫而不贪”。党员干部要有坚守正道、不贪歪财、清白做人、干净干事的底线操守,有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后、乐于奉献、励精图治的精神追求,有胸怀天下、包容大爱、一心为民、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,始终保持清贫自守、清正廉洁的本色。
“国正天心顺,官清民自安。”甘于清贫体现的既是正道直行的品质、穷且益坚的气节,也是不易其志的坚守、干净干事的修为,更是心系百姓的情怀、无往不胜的力量,恰如革命烈士方志敏所说:“清贫,洁白朴素的生活,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