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色故事 | 孤岛奋战 旗帜不倒
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2025-10-24
在琼崖大地上曾燃烧着一场跨越二十三年的革命烈火,这里没有便捷的后方支援,没有持续的指令传递,却创造了“二十三年红旗不倒”的光辉业绩。而扛起这面红旗、成为琼崖人民精神坐标的正是被周恩来盛赞为“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”的冯白驹。
冯白驹,原名冯裕球,1903年出生于海南省琼山县长泰村,1925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预科。在校期间,冯白驹深受“五四”爱国思想影响,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,后毅然休学投身革命事业。1926年初春,在中共党员李爱春的邀请下,冯白驹临危受命回到故乡海南岛从事革命斗争。同年9月,他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一年后,年轻的冯白驹挑起重担,成为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书记,自此扛起了琼崖革命的大旗。
海南岛地理位置特殊,1932年至1937年,在长期失去与省委和中央联系的情况下,冯白驹依然领导琼崖红军转战于崇山峻岭,奔波于原野村庄,指挥作战并时刻关注全国时局变化,坚定不移支持党的领导。1932年,琼崖红军反“围剿”失败,革命转入低潮,冯白驹带领党政机关和红军指战员共100多人,转入母瑞山的密林深处,在“大地为床、星月为灯、树叶为被、野菜充饥”的极端恶劣环境中,坚持8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斗争,保存了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领导核心,支撑着琼崖革命红旗。
1940年美合事变发生后,琼崖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、伪、顽军三方夹击的严峻局面。因电台笨重,音响又大,且汽油难以保证,在不断的转移中,1941年6月7日,琼崖特委与党中央保持联络的唯一一台电台损失了,琼崖再次陷入“孤岛奋战”的艰难局面。1942年到1943年,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“蚕食”“扫荡”,在与中共中央中断联系的情况下,冯白驹创造性制定了“坚持内线,挺出外线”的作战方针,率领独立总队抗击日伪军,扩大抗日根据地。1945年,冯白驹挥师挺进白沙,创建白沙抗日根据地,迎来了琼崖抗日战争的胜利。直到1946年9月的一个晚上,当延安的电讯信号再次传到琼崖时,冯白驹握着收发报员的手,声音哽咽:“我们没让党中央失望,红旗,还在!”
1973年7月19日,冯白驹在北京与世长辞,终年70岁。冯白驹去世后,周恩来总理评价他“在远离党中央的条件下坚持几十年艰苦的战争,革命红旗始终不倒,很不简单,很了不起”。
如今,那面在孤岛上飘扬的红旗,早已不是一块简单的红布,而是化作了琼崖大地上的精神丰碑——它记录着冯白驹的坚守,记录着军民同心的温暖,更记录着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,永远在岁月里闪耀。(吴瑶)